9月19日,南方日报在《广州观察》栏目中,以《广州多校开展传统文化礼仪教育》为题,着重报道了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做法。
传统文化润心田
强化“三心”成好才
讲台上,授课老师声情并茂,课室中,学生们全神贯注;视频中,一帧帧场面感人肺腑,师生们,一个个感动流泪泣不成声……课后讨论环节,师生自发、主动上台交流思想,分享心得,有的甚至长久哽咽、说不出话来……这一幕幕,是出现在广州华夏职业学院传统文化教育课堂上精彩、感人、难忘的场景。
全神贯注听课
据悉,自2012年起,广州华夏职业学院每年专题研究部署传统文化教育,并以党委形式专门发文,坚持把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生教育课程。每批新生入校后,都要集中进行为期3天3晚的课堂讲授、影视教育、经典诵读、实践体验、分享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并贯穿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强化了新生的孝敬之心、博爱之心、感恩之心,为学生们扣好大学第一粒扣子、开启人生新的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分享交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用爱传递爱,用心触碰心,用情感动情的。感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新生们收获着知识,也收获着感动。
感动时刻,泣不成声
2017级软件1班的同学吴佰迈,在分享《白发妈妈》时潸然泪下,感动不已。他出生于单亲家庭,从小就未曾见过父亲,由母亲一手拉扯长大,他分享“母爱”时哽咽难言,受到感染的同学们的掌声此起彼伏。短短二十多分钟,他的故事感动了在座的同学们,大家踊跃参与互动,整个交流分享环节在烛光摇曳的温馨教室里如火如荼的进行,持续到下课,大家还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去。
黄帅奥对未来充满自信
来自海南省的黄帅奥,面对记者的采访激动不已。他说,正是传统文化课,让他深受震憾、触及灵魂。回想起自己的父母,每天天还没有亮就出去干农活,直到中午太阳最晒的时候才回家休息。家庭经济情况不是很好,但父母到处借钱,省吃俭用地供他来上大学。他说,“感激涕零”,是他唯一能用来表达自己内心感悟的词语,在触动灵魂的同时也让他明确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家乡是一个十分闭塞的山村,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还十分陈旧,许多和他一样有了求学梦的孩子因为得不到父母的支持而无缘更广阔的天地,被永远地囚禁在了山里。他表示,要做的不仅仅是要成功地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更要通过自己的成功,使更多的父老乡亲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使更多的孩子看到希望、坚定理想。
向先师行礼
通过这些朴实的话语,透过这些平凡的人生,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有了崭新的理解和认识。那么,在新形势新情况下,华夏职业学院是如何有效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的呢?
他们的秘诀是:
制度机制是保障。华夏职业学院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学校董事会、行政和党委齐心协力,从教育平台、教学手段、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在组织、师资、制度、资金“四到位”上使实劲,形成传统文化教育引领工作的强大合力。
方法手段是关键。根据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学校党委认为,要提高传统文化的教学成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情感体验和启迪心智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组织观看教育影片、诵读经典、参观实践、角色表演、演讲交流等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托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志愿服务等活动,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常态化、生活化和形象化,不断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传统文化课成为青年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用的必修课。
实践体会
人才培养是根本。始终把加强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养丰富、善于育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坚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专项培训活动,常态开展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和实践教学,不断提升教师和辅导员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施教任教能力;积极响应省教工委要求,选拔培养一批传统文化的优秀骨干人才,使他们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和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学校党委表示,传统文化教育是该校党建育人工程--“三合一”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个育人模式,是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邹铭在今年全省高校领导干部读书班上,点名表扬的3种高校党建工作模式之一,省教工委也转发了我校的经验做法。学校将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切实让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来!